峏山,位于安徽省巢湖市西近五十里地,介柘皋、中焊兩鎮間,各距十五華里,山以字形,故名。今柘皋鎮峏山村﹙原柘皋鎮峏山鄉大楊村﹚即著名中醫婦科世家峏山楊發祥地。史料記載,峏山楊氏祖籍原本浙江慈溪。先祖楊九州于南宋理宗淳佑年間﹙1240~1250﹚以文學得中進士,授車駕司郎中,任福州知府,后宦游于皖,晚年遂于峏山隱居。自是,后世繁衍日眾,終成巢之望族。九州公五世孫楊廣、楊義,早年追隨朱元璋,廣以軍功得授弘農郡侯,義為昭勇將軍。楊廣之后遷至福州,今巢之楊氏皆為楊義之后。
醫學源流梗介
世醫代傳二十四,一脈相承六百年。有關峏山楊氏婦科的歷史記載,明、清兩朝三部尚書龔鼎孳有謂:“楊氏甲門文章,政事各有所表,見國與邑之史,不絕于書。其不為良相者,猶得為良醫”。清廬洲知府戴汝定稱:“楊氏之醫十有九世,不經其治而死者,病家不能無恨,鄉里也不誚嚷也”。
峏山楊氏婦科源自明昭勇將軍楊義得名醫所傳。清·陳夢蕾《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·醫術名流列傳》及著名醫史學家陳邦賢《中國醫學人名誌》楊名遠條均記載:昭勇將軍楊義晚年歸隱,有名醫挾婦科秘訣謁,因命其子師之,盡詳其術,大顯于時,自是世代因襲,傳及于今。根據《楊氏宗譜·指揮公傳略》考證,楊義于明·永樂三年五月初八告老回至原籍,永樂十年九月初六以疾告終,由此得知,楊氏婦科當起源于公元1405~1412年間。
楊義歿后,其兄弟子侄皆以襲蔭策名于時,唯有三子楊澍(字隱真)潛心醫學,晚年又得異書,術臻致神,復善導引術,年一百另四歲,無疾而終。楊澍之孫楊益泰(字挹士)“深得其傳”;益泰子楊拂乾(字戾侯)“醫有能聲,雖年逾古稀而頌顧盈門”;第七代楊枝新(號春臺),曾任衡洲別駕,私恩府同知,“儒而精醫,遠近爭相慕悅,絡繹不絕。”時巢湖縣令狄寬念其不僅為政清廉,練達事物,且以醫術活人無算,特奏呈朝廷,于清乾隆十七年御賜于峏山大楊村東南角建造“節孝祠”,送其母陶太宜人神位入祠致祭;枝新侄楊名遠,字萬里,“潛心醫學,益光祖烈”,曾任巢縣醫學訓科,史稱“凡楊氏醫學,尤以名遠推重”;名遠長子楊淑楨,字雨霖,得家傳婦科秘訣,又隨叔祖楊枝新游南岳衡山“因遇高僧,為廣其醫理,授以內、外方術,使楊氏醫學更增式廓”,其后得中進士,任湖北英山教諭,兼行醫學;第十七代楊化鳴(字映東),撰《醫訓》一卷,首開楊氏婦科理論研究之先河,所創楊氏婦科七方八法,突出楊氏擅用氣藥治血病的臨床用藥之特點,堪稱自成體系;另有十九代楊廷芳(字步鰲,號俊峰),輯先祖臨床治驗,撰《峏山楊氏婦科脈案》一書,對研究楊氏婦科臨床經驗大有俾益;另有《峏山婦科求診便覽》上、下卷,上卷:諸脈陰陽數成、月經論、經閉論、血崩論、白帶論、虛勞論;下卷:子癇論、子懸論、子腫論、子淋論、子嗽論、轉胞論、霍亂論、順產催生諸方、小產癥諸方、產后癥諸方,并在書末附有十二經主病、主藥,頗具特色。此書是目前楊氏女科存世不多的專著之一,現仍珍藏其后人手中。是書分經、帶、胎、產、雜證等門,并附有十二經主病、主藥,頗具特色。以上著作不僅對楊氏婦科早期臨床經驗加以總結,更主要的是初步形成了楊氏婦科早期的學術思想。自清代以來,楊氏婦科更是名醫輩出,尤其到了清末民初,楊氏醫名遠及蘇、浙、京、滬,每日至峏山求醫者不下百眾。這個時期,楊氏婦科不僅創制了自己的中藥加工炮制方法,而且創建了楊氏婦科獨特的處方字體,僅峏山楊氏婦科大丸藥就達十余種。在此期間,著名醫家如二十代楊獻淳(字如鐘,號振夫),臨癥絕驗,日診不下百人,史稱“雖沉疴不起,服藥數帖無不奏效如神”,又稱“病婦茍至峏山診視者,后雖不幸而死,其母家亦絕無怨言”;三弟楊獻燾(字肪魯,號柳溪),屢治疑難病癥,《巢縣志》記載其治療奇胎數案。其長年行醫蘇、浙,曾一藥而愈李鴻章夫人之頑疾,隨之治愈李氏幼子之病,李鴻章特書“圣言輒與事情合,天意還須人力為”之聯贈之;二十二代楊裕根(筆者祖父,字植之),博通經史,尤諳歧黃,名著京、滬,早年懸壺上海,專為租界內外籍僑民治病,曾受張作霖之邀,為張氏夫人診疾,并治愈少帥張學良夫人于鳳至之病。遺有《女科精蘊》四卷,所言婦女生理、病理,究夫經、帶、胎、產諸疾,闡述楊氏婦科治療大法,并載有祖傳秘方,詳述祖傳大丸藥的方劑組成及加工程序,可謂條分縷析,頗有發明;再如楊裕根堂兄楊裕寬,臨癥必工陰陽風雨晦明,四時畸重畸輕之氣,以究夫六疾之由來,亦為楊氏醫學之一派;他如楊裕治,主張精研醫學理論,認為“守方不如守理”,“守方者方因方窮,守理者根乎法內,周乎法外”。
清代以來,楊氏醫家逐漸向外拓展,分枝甚廣,遍及合肥、蕪湖、蚌埠、淮南、淮北、宣城等地。其中,以蕪湖、合肥分枝影響為大。如第二十一代楊光淮,字注之,于清同治年間遷至蕪湖,懸壺三十余載,醫名遐邇,至今蕪湖中二街尚有“峏山楊巷”。光淮三子楊裕蕙,字芳田,撰有《芳田醫案》、《芳田談醫》及《峏山楊氏婦科臨床醫話》等醫著,著重闡述了活血化瘀法治療婦科不孕癥,大大超越了前人溫宮育子的治療法則。裕蕙侄楊佰勛、楊仲書,均為我省近代著名中醫專家,佰勛曾任商務印書館董事,長于中醫理論;仲書于中醫臨床造詣頗深。
楊氏婦科第二十三代楊新吾(楊裕根次子,筆者父親),字應芳,十七歲行醫鄉里,二十歲懸壺合肥,建國后創辦了安徽省第一所中醫聯合診所,先后擔任合肥中醫聯合診所所長、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部主任兼中醫婦科主任、安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婦科主任、解放軍第104、105醫院中醫顧問等職,先后當選為安徽省第1、2、3屆省人民代表,合肥市第1、2、3屆政協常委,為峏山楊氏婦科現代學術代表人,曾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應邀參加了毛澤東夫人江青的大會診,生前不僅在省內外享有極高的醫療威望,而且培養了大批中醫婦科人才,堪稱我省現代中醫婦科創始人。長子楊云生、次子楊槐生、四子楊曉生、五女楊承祥,克繼家學,各有建樹。
楊新吾四子楊曉生(楊氏婦科第二十四代),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起致力于楊氏婦科經驗的發掘和整理,又于八十年代起致力于楊氏婦科系列新藥研究和開發,先后撰寫了《安徽醫家與醫籍》、《楊新吾婦科經驗》、《兒童食補食療手冊》、《驗方治百病》、《望診遵經點注》、《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點注》等著作;率先發表了第一篇系統整理楊氏婦科經驗的專業論文“巢縣峏山楊氏婦科醫學源流極其主要學術思想”,及專業論文近30篇;主持和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11項,其中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,兩項列入國家科技部中小企業創新基金;獲國家發明專利5項;先后研制出孕康口服液、孕康糖漿、孕康顆粒、坤寧口服液、坤寧顆粒、產后宮泰顆粒、經痛舒顆粒、肝郁舒顆粒等系列婦科新藥。其中,孕康口服液是我國新藥審批辦法頒布以來唯一的安胎保胎藥,產品被收入2010版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》;所主持研究的國家中藥三類新藥“坤寧口服液”是國內唯一的具有調經、止血雙重功效的婦科新藥,療效居同類中西藥之首;所主持研究的國家中藥6.1類新藥“經痛舒顆粒”是國內首家申報的痛經治療新藥;所主持研究的國家中藥6.1類新藥“暈可定顆粒”,迄今為止,是國內唯一獲得眩暈新藥臨床批件的新藥研究項目。在其1990年出版的《兒童食補食療手冊》一書中即出食補食療的概念;現行研制的“化瘀祛斑貼”在祖傳婦科經驗的基礎上,采用現代工藝,通過穴位敷貼,透皮給藥,治療女性黃褐斑,開創了“貼肚皮,去色斑”的新的理念;所研制的纖菏咀嚼片,不用節食,不會導致腹瀉,不要求使用者增加鍛煉,即可達到減肥目的。主持和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10余項。先后當選為中華七屆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、安徽省青年聯合會常委、安徽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副理事長等職,先后榮獲首屆中國百名杰出青年中醫、安徽省杰出青年中醫、安徽省十佳青年中醫等稱號。
主要學術思想
有關楊氏婦科學術體系的形成,當以清初楊化鳴首創的“七方八法”,奠定了楊氏婦科的理論基礎。七方,集中反映了楊氏婦科注重氣藥治血病的處方特點。八法,多發他人之未發,如:開血府生血法、產后消導法、產后無根虛氣法等,均為其他婦科專著所不載。但是,上述諸法以胎產病為多,很難反映楊氏婦科學術思想全貌。在此之后,經楊氏婦科后世醫家的不斷豐富和完善,大大地豐富了楊氏婦科的學術思想
結語
楊氏婦科肇自明初,歷延明、清、民國,至今業已二十四代,近七百年之久。期間,史載著名醫家數十人,見載于《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·醫術名流列傳》、《中國名醫人物誌》、《江南通志》、《廬州府志》、《中國文化世家》、《安徽科學技術史稿》、《中國文化世家·江淮卷》及《安徽衛生志》等歷史及現代史料,根據楊氏婦科經驗開發的婦科新藥已有5項,增加新劑型3項,獲國家發明專利5項。其家學源遠流長,自成體系,獨樹一幟,不僅積累了極為豐富的醫學及文化內涵,并得以現代科學研究和認證。努力發掘楊氏婦科醫學遺產,不僅是楊氏后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,更應引起整個社會的關注和重視,使之不斷發揚光大,造福于更多的患者。